从“门外汉”蜕变成为“土专家” “新农人”扎根养殖业大展身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支撑。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创业,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咩咩……走进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明水镇朝阳村小旭养殖场的育雏大棚里,羊叫声此起彼伏。“这批羊共700只,叫小尾寒羊,是2月15日购买回来的,目前已经养了两个多月了,很快就可以出栏了。”养殖场负责人佟晓旭介绍说。

佟晓旭在运输羊饲料
今年35岁的佟晓旭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州一家企业工作,这使得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2022年5月,佟晓旭返乡创业,经过考察,最终选择养殖浑身是宝的小尾寒羊。“小尾寒羊采食速度快、耐粗饲料喂养,而且肉质细嫩鲜美,毛皮细腻,可用于制作高档皮制品。”佟晓旭说。
2022年6月,佟晓旭自建了一栋800平方米的大棚,分两批饲养了1500只小尾寒羊,他自学防疫技术,使得养殖成活率达95%以上。“第一年养的时候没有经验,小羊羔买回来的时候活蹦乱跳的,没两天打蔫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兽医来了,我就跟他学防疫知识。”佟晓旭感慨地说道,如今的他,不仅能给羊看病,还能给羊打针注射。
有了第一年的成功,佟晓旭决定大干一场,当年即成立了小旭养殖场。2023年,在明水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佟晓旭扩大养殖规模,承包朝阳村9栋闲置大棚进行养殖,优化养殖模式和管理流程,引入科学饲喂、疾病防控技术,小尾寒羊年出栏量跃升至5000只,他也成了当地小尾寒羊养殖示范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始终牢记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带动4名农户一同养殖小尾寒羊,帮助他们年增收20余万元,全村现在小尾寒羊年出栏量已超1万只。此外,养殖场还雇用了13名工人,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帮他们实现了人均年增收5500元。
看着眼前蹦蹦跶跶尽情撒欢的小羊们,佟晓旭信心十足。“我要坚持下去,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在养殖这条路上和大家一起‘洋洋得意’。”他说。
清晨,在明水县通达镇革新村草原养殖大棚内,一群穿着金黄“外衣”的小鹅在网床上蹦跳撒欢。“共有1.5万只霍杂雏鹅在依鹏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家落户。”该合作社负责人、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张学良边给雏鹅喂食边介绍道。

张学良给雏鹅喂食
张学良是土生土长的通达镇人,大学攻读音乐专业,毕业后在上海闯荡多年,从酒店管理做到销售总监,最终自主创业。然而,城市的霓虹始终压不住心底的乡愁。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家乡大片闲置的草原,他突然意识到,家乡也有他的舞台。2022年,张学良毅然返乡,将创业目光锁定在生态鹅养殖上,并成立了合作社。
2023年春天,第一批2600只雏鹅经过80天的饲养,成活率达95%,第二批2800只雏鹅成活率达96%。第一年养殖就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这让张学良信心倍增,于是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24年,张学良将雏鹅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500只,他还自学了防疫、打针、注射等技术。两年来,张学良从“门外汉”蜕变成了“土专家”。
“这是今年的第一批雏鹅,品种为霍杂,养殖周期为80天左右。我们采用‘林下放牧+科学补饲’模式,白天让它们在草原上吃青草、蚂蚱,喝天然露水,晚上回棚里补充玉米。”张学良介绍,“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让鹅肉更紧实鲜美,鹅粪还能滋养草地,形成种养循环。现在天气冷,它们要在网床上生活15天左右,天气转暖后,就能下地去草原里了。”
张学良深知,乡村振兴要靠“众人拾柴”。他前后带动7名新手加入养殖业,让大家“抱团取暖”。为了把经验分享给大家,他还做起了网络直播。“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学良说。
(高伟 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