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智能时代?
中经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大家平时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有哪些,请举手告诉我?”9月1日新学期伊始,北京一所小学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刷脸进小区”“语音开空调”“AI问医生”……七八岁的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作答。与以往不同,这一学期的课表里,多了一门“通用技术”课程,而这背后正是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进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
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学都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这不仅是北京教育体系的一次新尝试,也被寄予全国示范意义。AI走进课堂,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公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新的“数字鸿沟”?师资与教材是否能跟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应试压力之下,AI课程如何不被功利化?
在政策层面的推动和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AI教育已成大势所趋。“现在的人工智能所处发展阶段,有点像几十年前的电脑。当时我们国家普及电脑教育,如今人人都会使用电脑完成日常工作。今天,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课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可以说,这场教育创新不仅是一次课程改革,更是面向未来社会的战略选择。
新课程的到来与课堂实践
今年秋季,北京中小学生的课表悄然发生了变化。通用技术课堂里,人工智能通识课成为亮眼的新成员。北京市教委明确规定:小学以体验为主,初中侧重认知,高中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力图在不同学段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
近期,学而思在开放日中开设的“智慧AI眼镜”课堂,也让许多家长直观感受到孩子对人工智能的熟悉度。一位家长惊讶地说:“孩子们甚至比我们更了解AI工具的名字,他们真的是‘AI原住民’。”
而相对于各类课外培训机构,公立教育类似的课堂正在北京乃至全国陆续展开。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地理教师范兰带来一节关于“AI赋能的北京首钢园”的课程。课堂上,学生们依托AI完成数据收集、可视化与空间决策模拟,将抽象的区位理论转化为动态交互学习。“AI技术确实革新了地理课堂,在与AI互动的过程中,动态性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范兰说。在政治课堂上,王思婷老师则通过模拟法庭,引导学生探讨“AI时代法律如何守护我们的生活”。她强调:“老师不仅要掌握应对技术时代的实践能力,更要筑牢‘人引领技术向善’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充满人性温度的时代公民。”
政策层面的推动同样迅速。北京市正在研制《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并通过“百千种子计划”培养100位专业名师和1000位骨干教师,带动全市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全国范围内,浙江、广东、温州等地也纷纷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计划,温州的中小学AI教育覆盖率截至今年3月已达到94%。
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19年就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2024年更公布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5AI赋能教育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尤其在大模型技术推广应用之后,AI赋能教育进入爆发期,推动教学结构的深层变革。”
师资、教材与评价体系的考问
尽管AI教育的浪潮席卷而来,但在一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眼中,挑战并不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对未成年人开设AI通识课,关键不是让孩子学某个知识点或技能,而是提升信息素养。教师自身也要整体提高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位信息技术老师。”
师资短缺被普遍认为是最大瓶颈之一。北京市提出实施“双师课堂”,探索AI赋能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然而,正如储朝晖所言:“如果整个评价体系仍然以知识量和分数为核心,那AI教育很难真正落实。”
如何评价学生的AI学习成果?也是教育界热议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提出,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式,设置“人工智能应用”等级考试。但储朝晖则持不同意见:“AI课程不需要考试,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即可。事实上,小学阶段的许多课程本就不必考试。”这种分歧折射出教育界的困境:一方面,AI课程需要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另一方面,若过度应试化,则可能重蹈覆辙,加重孩子负担。熊丙奇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教育,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新。”教材建设同样滞后。火花编程负责人指出:“长期系统的AI学习,需要大量教研投入。但如果只是普及入门知识,让所有孩子了解AI,同时选拔少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相对更容易实现。”
避免数字鸿沟与应试化陷阱
AI进入课堂的同时,教育公平问题引发广泛担忧。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率先推进AI课程,但欠发达地区能否同步?储朝晖提醒:“数字鸿沟未来一定会存在。如果AI教育仅在部分学校推广,反而会扩大差距。因此,必须把它作为基础素养普及,而不是作为个别学生的特长。”
火花编程负责人也认为:“在超一线城市推广成本较低,更容易普及。如果形成成功模式,再推广到其他地区,才有可能缩小差距。”
家长的态度同样关键。储朝晖建议:“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但其实更要转变观念。只要孩子合理使用,就是正常的。如果完全不接触,反而会被时代淘汰。”
与此同时,应试化风险始终存在。部分声音提出将AI纳入中高考,但专家担忧这会加重学业负担,不利于培养真正的数字素养。一位中学教师直言:“如果AI教育也变成刷题,失去了最初的教育意义,那将是一种倒退。”
不只是课程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层重构。
“使用AI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用好。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具备创新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会操作工具。”熊丙奇强调
储朝晖进一步强调:“AI教育必然带来课程重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们正探索AI与学科融合的方式:用AI生成唐诗画面,帮助学生感受文化意境;用AI让几何图形“动”起来,让抽象定理更直观。火花编程负责人认为:“AI与学科结合,本质是1+1>2,不会增加负担,反而能提升学习兴趣。”
多鲸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总结:“AI赋能教育的目标是推动公平普惠与个性化,最终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这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竞争力。正如一位参加北京研讨会的老师所说:“孩子们将要进入的世界,是人机协同、智能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AI进入中小学课堂,标志着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它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考验。如何建设师资、完善教材、避免应试化?如何缩小数字鸿沟、保障教育公平?这些问题都在等待回答。
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如熊丙奇所言:“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与应试教育思路,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
未来,当今天的中小学生走出校门时,他们所面对的不只是AI工具,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智能社会。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他们成为能够驾驭技术、引领未来的公民。
相关文章:
- AI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智能时代?
- 人工智能成热点 落地应用见成果
- 全国劳模考然赴京观礼九三阅兵
- 湖南信息学院“与爱童行 溆传湘情”实践团:家访暖童心 青春践担当
- 开学啦!昆明市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报到日
- 国航通报伦敦飞北京航班备降俄罗斯:飞行时出现机械故障
- 博威合金上半年净利6.76亿元,同比增长6.05%
- 缘起与初心
- 看“苏超”、开电车、人工智能 用电量展现消费新活力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顺利完成
- 火车学生票优惠新措施:每学年4次优惠票可随时使用
- 锐评|从演技派到实用派,“机器人+”未来已来
- 北京亦庄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
- 这“孙子”,不是真孙子
- 北京未来三天仍多雨 局地达大暴雨量级
- “肃宁鸭”火到日内瓦
- 一杯燕京酒,半生顺义情!让我们在畅饮中一起追寻啤酒节的幸福记忆
- 部分航线登机只需提前15分钟
- 2025年荔湾区“羊城之夏”系列活动启幕
- 拟招238人!房山区教委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