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预制菜国标草案呼之欲出 争议仍存餐厅须对顾客明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8:0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谁说了算?预制菜是否安全?餐饮企业如何使用预制菜?

伴随着餐饮行业工业化转型,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频率越来越高。与之对应的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餐饮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这也是罗永浩与西贝之争的原因之一。

据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不会很久,预制菜的“身份”将统一。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需要明确公示,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将得以保障。

预制菜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如何使其良性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是整个行业需要深度思考的必答题,如何保障预制菜国标真正落到实处,也对行业参与者、监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预加工、预制工艺与预制菜

到底什么样的菜才属于预制菜?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至于像大骨,提前炖出来,到了中午再加热出餐,这算预制菜吗?贾国龙表示,这都是在门店完成的。门店做好,放在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回热,它是符合标准的,第一保证品质,第二保证出餐速度。这在国家标准里并不属于预制菜,这其中有预制工艺,但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和预制工艺要区分开。

那么,预加工、预制工艺与预制菜之间,有没有明确的界限?预制菜的定义是否十分精准明确?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通知》明确,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通知》还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争议仍存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针对预制菜发出《通知》,并对预制菜做出了清晰的定义,但市场对预制菜仍存争议,原因何在?

一名餐饮企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大型连锁企业使用预制菜较为常见,至少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开设在人流密集的商场门店出于安全考虑,限制使用明火,餐饮企业只好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另一方面,一些凉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辅料等,需要提前预制,能够提高上菜速度和翻台率,对于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体验而言均有这方面需求。

既然存在共同的诉求,为何还会存在争议呢?分析人士认为,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误解,甚至有消费者将预制菜与“劣质菜”画等号。而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旗号,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现做现炒的价格收钱,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一个好消息是,据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预制菜国标如果顺利落地,对于预制菜,餐饮企业需要公示,届时,消费者将得到对预制菜的知情权、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