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有术 迅流无滞(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王 浩

图为不同视角下的戴村坝。 泰安市水利局供图

图为不同视角下的戴村坝。 泰安市水利局供图
大汶河上,石坝横卧,积水成势,白浪成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戴村坝,历经600多年风雨,岿然不动,水声依旧。
2025年3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位于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上的戴村坝入选。同时,作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的要件,戴村坝也是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之一。
“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历史上,戴村坝拦河蓄水,引大汶河之水流向大运河,助力一水贯通南北,漕船往来不绝,发挥了防洪、航运等积极作用。
大坝如何打通运河堵点
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杭州北上,一路蜿蜒。历史镜头里,大运河舳舻千里,漕运繁忙,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脉。
“明初,大运河山东济宁到临清段的地势高,河道浅,难以承载大船通行。”东平县水利局党组成员王启志介绍。明代迁都北京后,因南粮北运、物资运输、人员交流的需要,重新疏浚大运河被提上日程。
彼时,重任落在工部尚书宋礼的肩上。宋礼征调民众和大批能工巧匠,大规模疏浚河道。河道宽了,可济宁南旺段的一道“水脊”成了“拦路虎”。
从地势走向看,京杭大运河从平坦的江南水乡北入山东后,遇上丘陵,地势抬升。其中,济宁南旺段是大运河的制高点,这一凸起就像大运河的“脊背”,河道难以畅流,导致水浅或无水。
如何把水引过“水脊”,顺畅地分到下游?宋礼四处走访,寻求破解之道,直到遇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
白英从小与大运河打交道,行船经验丰富,熟稔周边山川河流。针对这一难题,白英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治理方案。这一方案的要点是精准把握周边地势和水系。具体来看,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地势高于“水脊”,可筑坝拦河,抬升水位,蓄积水量——戴村坝就此建立,又在大坝南侧开挖小汶河,作为引水通道,成功地让水依着地势流到“水脊”。
水到大运河制高点,七分北流,三分南注。“古人巧妙地借助地势、水势,实现蓄水、引水、分水,体现了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王启志介绍,戴村坝建成后,大汶河水遇坝掉头注入大运河。戴村坝就像一颗“心脏”,源源不断为大运河输送水流。
明清两代,戴村坝经过多次修缮加固,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多次对戴村坝维修。特别是2001年大汶河发生洪水后,戴村坝受损严重,当地进行彻底维修加固,强化保护管理。至今,戴村坝仍发挥引水灌溉、防洪拦沙、城市景观等功能。
砂石地上如何筑牢坝基
戴村坝前,水声轰鸣。戴村坝经历600多年的千磨万击仍巍然屹立,离不开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
布局上,戴村坝从南至北依次为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功能互补、互为一体,实现了拦、蓄、泄、引有机结合。“主石坝立河拦水,弓背迎水。窦公堤和泄洪坝拱卫一侧,相互配合,发挥减缓水流、泄洪保堤等作用。”戴村坝博物馆工作人员马海燕介绍,比如,当大汶河来水水势过大时,水头先迎头撞上窦公堤,再折至主石坝,避免了主石坝遭受直接猛烈冲击。
砂石地上固坝基,是戴村坝的一绝。大汶河为砂石河床,而戴村坝全长近1600米,如何稳固支撑起如此之大的工程?2001年洪水后,对戴村坝加固修建时,研究人员窥见奥秘——坝基竟是用密密麻麻的柏木桩组成。每根木桩底部包裹锥形铁角,深插河床。木桩表层经过炭化处理,减少吸水性,紧实度、防腐性大幅提升。木桩缝隙间,用黏土填充灌注。在木桩最上层,铺设一层巨石,巨石之间用铁扣、铁闩等紧紧包裹。“如此扎实的坝基,稳稳支撑起石坝。”马海燕介绍。
主石坝分级漫水,自动调节水量,是工程的另一绝。主石坝全长437.5米,分为3段,从南至北分别为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工程精妙之处在于3段坝体“身高”不同。南侧的滚水坝最矮,居于中间的乱石坝最高,另一侧的玲珑坝次之。“当大汶河遇到洪水时,滚水坝先漫水泄洪;随着水位上涨,玲珑坝接着泄洪;水位继续上涨,超过乱石坝后,主石坝开始整体泄洪。这样既能保障坝体本身的安全,又能减轻洪水对主石坝及下游地区的冲击。”王启志介绍。
“为了调峰补枯,古人还开挖人工湖泊,引入周边泉水、河水等,形成‘水柜’,以便于在枯水期,引水为大运河补充水量。”马海燕说。
古坝如何实现新功能
从2022年开始,水利部组织实施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京杭大运河从断流百年到实现连续4年全线有水。
如今,随着水系改变,戴村坝不再承担引汶济运的功能。大汶河水漫过戴村坝进入大清河,再入东平湖,大坝周边成了群众亲水、赏水、乐水的好去处。
小院露营、自助烧烤、农家民宿,大运河之畔,客流不断,“乡游”火了,东平县东平街道塘坊村村民刘德胜办起民宿。“不少人因大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慕名而来,玩水赏景,休闲放松。”刘德胜说。
“我们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文旅融合发展,让大运河重焕生机。”王启志介绍。东平县加强大汶河、大运河等河湖岸线水域治理,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治水护绿,保护水生态。
以水为脉,泰安市和东平县推动水利与文旅深度融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宋不夜城、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等,串珠成链。夜经济、沉浸式演艺、文博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
戴村坝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水情教育、保护传承水文化的阵地。
在戴村坝博物馆,25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依次布设了大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等展厅。图片视频、微缩模型、3D影院等向游客生动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治水历史。“我们充分挖掘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展览方式,讲好大运河故事,把博物馆打造成科普研学、传播文化的载体。”马海燕介绍,戴村坝水情教育基地已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山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将继续立足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大运河文化,加强遗产保护,守护生态环境,推动文旅融合,把大运河打造成造福两岸群众的幸福之河、文化之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7 版)
相关文章:
- 分水有术 迅流无滞(文化中国行)
- 江西三清山景区:5月2日景区将启动限流措施,请游客朋友提前线上预约购票
- 辽宁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夜市启幕
- 【快评2】为什么又是沈阳?因为这里历史厚重文脉悠长
- “蜀果”文旅合作谱新篇 果洛州文旅推介会 在成都成功举办
- 四川省雅江县多方面简介
- 重庆发布“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品牌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花园”
- 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 | 多彩实践助成长 奏响北疆新乐章
- 潮玩艺夏!广东文化馆邀你共享五月文艺盛宴
- 大河潮起 奏响泉城叙事:最年轻的交响乐团亮相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
- 全国第三!临沂,火了!
- 北疆文化·文物说|千年箭语青铜镞
-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突出惠民乐民
- “游”出新意,文旅新活力持续迸发
- 河南洛阳老城“洛邑芳华”牡丹妆造秀活动圆满举行
- 2025烟台市民文化艺术季黄渤海新区分会场开幕式盛大启幕
- 中国书法的审美哲学与文化传承
- 大连——烟台寻根之旅首发团抵烟 全国首次跨海融媒体行动启幕
- 山东2名市管干部新职明确,此前公示拟进一步使用
- 百款好礼讲述山水人文新故事!贵阳产控集团旗下“贵阳礼物”亮相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