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胡野秋:如果重新回归 将以更轻盈的姿态面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11:13:00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一个个“艺术地标”告别之后 深圳民营美术馆如何探索“破壁之道”

其实民营美术馆“闭馆潮”不仅是深圳的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阶段性阵痛。参照欧美经验,民营美术馆5年的存活率小于30%,也就是说将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民营美术馆会倒闭或转型,有些可能会转为更具商业性的画廊。深圳乃至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正面临重新洗牌。虽然残酷,但是必然。

上海东一美术馆2025年2月9日闭馆

青岛西海美术馆2025年7月1日闭馆

OCAT上海馆2023年闭馆

深圳民营美术馆普遍面临的核心挑战至少来自三方面,一是资金脆弱性,超80%民营美术馆依赖单一企业输血,抗风险能力差;二是成本高压,深圳场地租金偏高,是其他城市的1至3倍,人力成本也远超内地城市;三是观众收益转化难:深圳的生活节奏太快,生存压力巨大,导致“有钱也有闲”的观众偏少,深圳的美术馆观众门票收入占比不足15%(北京、上海均达35%以上)。

此外,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独特性:首先是商业资本未实现文化转化,深圳本土科技、金融、商业巨头众多,但艺术赞助占比仅1.2%(北京达8.5%),企业缺乏文化、艺术眼光;其次,文化沉淀薄弱,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是文化积淀最浅的,市民尚未普遍形成高端文化消费习惯,常住人口年均参观美术馆次数0.3次(纽约4.2次),大部分人常年不进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

深圳木星美术馆

破局之道在于:一是以清晰的艺术定位和策展理念,打造有辨识度的长期项目或IP展览;二是跨界联动设计、科技、新媒体艺术,创造新颖的观展体验,比如OCAT深圳馆“艺术盲盒”活动吸引大量新的年轻观众;三是加强线上社群建设,策划互动性强的活动,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观众圈层;四是深度融入深圳本地文化、社区与创新产业,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激活公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例如大芬油画村周边馆开设“打工者肖像计划”,月增复访客流1500多人。

“中法文化之春项目展”于深圳木星美术馆现场

“奶噗噗个展”于深圳木星美术馆现场

在现阶段,政府扶持仍是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经济刚性支持:如电价优惠,现行商业电价致成本高企,而北京的民营美术馆享居民电价;政府文化采购清单,如教育系统定向购买美术馆艺术公教服务,并鼓励政府、企业将全民艺术素养教育纳入支出计划,并使民营馆与国营馆享有同等地位。目前深圳教育系统已经出台“美育一件事”政策,但需要适度向民营美术馆倾斜,从准入机制、考核标准等方面使政策落地生根。二、产权政策松绑:允许非遗改造、工业遗产改造等确权为文化用地,并委托民营美术馆经营若干年,场租减免或优惠。三、公益配套政策:目前政府补贴需“连续三年非营利证明”,但民营美术馆生存需合理盈利;因此需要解绑,建立“社会效益评估体系”,替代僵化的非营利条款。四、金融政策优化:一是参考国外通行的规则,探索艺术品抵押融资;二是探索艺术版权证券化,目前深圳文交所已在试点;三是科技企业定制服务,例如腾讯总部数字艺术装置年维护合约、大疆“科技艺术实验室”联合运营等等。

深圳光美术馆

深圳·城市光美术馆数字展

那个剪纸的——陈粉丸剪纸展”于深圳木星美术馆现场

美术馆要在坚持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尽力实现学术与大众需求的平衡,主动拓展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例如通过主题策展、公共教育、跨界合作和数字传播,将专业内容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和参与的形式,既保持学术深度,又提升公众参与度,形成专业性与大众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建议民营美术馆从业者在深圳应精准定位,强化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拓展跨界合作与多元营收模式,同时深耕社区与产业文化,形成稳固的观众和合作网络。

民营馆的关闭会削弱青年艺术家的展示机会与职业成长通道,导致生态断层。而替代性平台应依托艺术市集、联合空间、数字展览和社群运营,构建更开放、多元的艺术生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灵活的展示与交流渠道。

当然,木星美术馆闭馆并非没有“重生之路”。在一个网络发达的云时代,木星可否尝试“云展览”模式,让藏品数字化,把3D扫描作品接入“木星云美术馆”平台,通过AI等渠道获得更多的观众。

吕红荣馆长是获得过法兰西骑士勋章的资深策展人,她可以输出策展方案、团队等方式为其他美术馆或大型商业体策划展览,使自身转型为“木星”品牌展览策划公司,而非实体美术馆。木星如果重新回归,将以更轻盈的姿态面世。 (被采访人胡野秋系深圳文化学者,厉亦平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