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医疗革命“未来已来”:上海顶级医院里,人工智能已触达服务“末梢神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7:02:00    

人工智能+医疗会有怎样的畅想?不久前的徐汇区模塑空间内,由市卫生健康委、市数据局、市医保局、徐汇区政府联合主办,一场别出心裁的推进会如期举行。会场里,上海顶级医疗机构携手数十家人工智能企业共聚一台,迸发思想火花之时,拓展医学边界。

上海作为全国医疗资源重镇,多家三级医院林立。上海医疗版图里,AI元素已触达每个“末梢神经”,它们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更突破了传统模式的边界,一场“未来医疗革命”正在发生。

跨越空间界限,医生手术可“透视”

医患双方远隔千里,却能实时“动刀”手术,科幻画面已成现实。

4 月22 日,福建三明。64 岁的女患者躺在当地手术室内,由相隔近千公里的上海专家“执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普外科主任医师彭承宏精准操控国产手术机器人,为这位被诊断为肝左外叶疑似肝癌,伴随胆囊结石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他甚至无需身着白大褂,在手术室之外的瑞金远程手术智联中心(RUI-Surgery),真正实现了打破医疗空间界限,让外科手术进入崭新时代。

人工智能+医疗的深度应用,在瑞金医院触达每根“毛细血管”:AI视觉技术实现三维成像和实时影像分析,通过AI算法增强组织对比度,帮助术者避免误伤;首创“双网双服务器热备+AI网络预测”模式,可在100毫秒内智能切换链路,让网络波动风险降低92%、稳定性达99.6%。

而这,只是智慧医疗完整技术闭环中的一个场景。肝脏内部血管与胆管纵横交错,选择何种术式、如何精准切肝?“肝脏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利用AI算法支持三维重建,2D影像转化为全息肝脏模型后,AI自动标记转移灶的坐标。不到5 分钟,模拟手术结果自动生成。

不同医疗场景,正以不同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今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内,一场“AI+AR”皮瓣移植术正在进行。季彤主任团队主刀,利用与联影共同开发的六大医疗智能体之一——“外科手术智能体”,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躺在床上的是左侧颅底恶性肿瘤复发患者,复发的病灶累及左颅底、颧面部,切除后缺损将非常大,需要通过较大体积的股前外侧皮瓣来修复。“过去,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只能凭借医生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到最后一刻无法预估出手术效果。”专家说。

智能体是如何工作的?季彤主任为记者还原了场景:智能体术前整合患者影像多模态数据,精准重建分割患者血管及相邻软硬组织;术中则将3D重建模型自动配准到手术部位,实现可视化投影,这就意味着,医生不用佩戴重重的AR眼镜,就能实现裸眼“透视” ,一目了然原本隐藏在肌肉组织中的血管,实现快速精准勾勒手术区域,精准定位到皮瓣的穿支血管,提高皮瓣制备的精准性、安全性,最终帮助更精准、高效地完成手术。

大数据+多模态,诊疗可以更精准

人工智能的“加速度”有多快?将传统单模态数据“一跃”迭代至多模态数据,放射影像、慢病管理等相关医疗垂类,感知度颇深。

中山医院携手联影于2023年启动开发智能体,旨在打造医疗健康领域“国之重器”,这其中,放射智能体亮点颇多。曾经,一张影像诊断可读出的信息有限;如今37种胸部CT常见病种和异常可以“一扫多查”,信息容量呈几何倍数增加,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数据呈现。

这一“放射智能体”是中山放射科主任曾蒙苏教授团队与联影团队共同开发而出的,专家告诉记者,早在2024年医院与企业确定研发战略方向并启动,就此收集海量胸部平扫CT图像报告、搭建研发模型,同时混合大模型算法研究与攻关,目前已集合40余万内部数据集,6万多中心外部验证集,最终彻底重塑影像阅片报告工作流,实现精准诊断。目前,放射智能体还在科研阶段,预计不久的将来能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一如中山+联影,“将工厂搬进医院”,在上海顶级医院里并不少见。

瑞金医院质子中心内,医生正及时为患者规划放疗方案,这一由瑞金医院与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爱普强等一起建造的国产首套质子治疗装置,堪称产、医、研紧密结合的典型;而在瑞金医院消化道肿瘤大楼内,还有一组医生利用肿瘤组织精准分析基因并构建mRNA疫苗,在大数据与AI规划下,完整的肿瘤方案就此产生。

“个人无感知、健康全感知”,瑞金医院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最大的期待便是这十个字。数据确实能为患者真切造福。去年,由上海国家代谢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宣布向全球开放其积累了近20 年的200万人份的生物样本库。而由这些数据产生的AI系统已让近2000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中心管理的300万糖尿病患者受益。这一切直指一个没目标:打造“家门口的瑞金”,将健康的触角伸向需求者。

就在今年2 月,瑞金医院还与华为深度合作,在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化智慧病理科的基础上,以百万张病理全切片为基石构建病理大模型(RUI-Path),融合多模态数据,拓展多场景医疗“下游”任务。在广度上覆盖我国全癌种人数90%的癌种;在深度上实现互动式病理诊断对话,服务医院更为大量基层共同开启精准医疗时代。

重塑患者体验,“挖潜”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人工智能遇见民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浮现出水面。

当前,瑞金医院健康数据总量已达5PB,预计每年增量将达1.5PB。医院研发可穿戴设备(RUI-Watch)可全天候采集心电、脉搏波等生命体征数据,与电子病历系统深度融合。

智疗、智造、智选、智脑的四“智”联动,构建“瑞金医院大脑”,成为智慧医院建设新路径。AI助力下,如今医院门诊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18 分钟、智能导诊转化率达53.04%;胸部CT诊断从7 分钟/例提速至2 分钟/例,冠脉CTA诊断从20 例/日提升至120例/日,人工智能真正为医学科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而在中山医院,“有爱小山”已成为医患都离不开的“好朋友”。这两大智能体已学会自我进化。“我做肠镜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患者输入后,客服智能体立刻列出最精准回答,丰富的知识点、捕捉到的多种意图……“相比传统电话咨询,智能体更懂患者,如今已替代一半以上传统客服咨询。”相关负责人说。病历助手则将每份电子病历书写的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大大提升了医生工作效率。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教授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了患者就医体验,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通过技术赋能,患者可以享受到更高效、精准的治疗,也能获得全周期健康管理,实现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维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未来医院还将持续扩容“AI朋友圈”,在医疗数据库、AI技术工具库、生物样本库与高质量队列库四“库”交织,继续筑牢人工智能+医疗发展的新基石,让这一新质生产力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原标题:《医疗革命“未来已来”:上海顶级医院里,人工智能已触达服务“末梢神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