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昆明:沉寂空间变“金边银角”》系列报道之二空地里的昆明新印记
暮色初临时分,滇池绿道环草海桥下,72岁的李大爷与老伴在橙蓝相间的步道上散步,云南首座钢浮桥结构的绿道浮桥在夕阳下泛起粼粼金光,不远处传来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李大爷看着拍照的年轻人笑道:“周末还有汉服爱好者来这儿取景,现在这里比公园还热闹。”
近年来,昆明通过巧思,将城市“边角料”打造成便民利民的“金边银角”,惠及周边居民。如今,这些满是烟火气与文化味的空间,正成为展示春城魅力的新窗口。
“闲置空地”变身“城市客厅”
走进呈贡区斗南立交桥下运动公园,篮球场上比拼正酣,儿童游乐区也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市民王欣然看着两岁的女儿在沙坑里堆城堡,眼里满是笑意:“以前这片荒地蚊虫多,现在成了孩子的‘放电’乐园。上周这里还办了亲子运动会,周边小区的家长、孩子都熟络起来了。”
昆明在桥下空间改造中,坚持“因地制宜、功能优先”原则。针对交通繁忙区域,设置立体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题;在社区周边,打造“社区+公园”复合空间。官渡区关景路桥下建设的口袋公园,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散步遛弯的地方;官南立交桥更首创交通文化主题公园模式,利用立交桥水泥支柱和桥下空地,创作了30多组浮雕、圆雕等雕塑作品,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昆明交通发展轨迹。
在昆曲高速小庄立交桥下,运动设备、滑板坡道等设施配套齐全,吸引了众多运动爱好者。25岁的滑板爱好者陈阳正在坡道上做着高难度动作,落地后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以前我们只能在马路边找空地练习,既不安全又怕影响交通。现在来这里不仅设施齐全,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技巧,我几乎每天都会来。”
桥下的城市记忆
“昆明的桥下空间改造,本质是一场‘生态+文化’的双向奔赴。”云南大学社会学专家金子强分析,在当下的生活里,市民既需要物理空间的更新,更需要文化记忆的延续。
火车北站隧道桥下,在120米长的滇越铁路立体壁画前,市民张铭正给儿子讲解碧色寨车站的历史:“以前带孩子散步就是纯走路,现在每走一步都有很多故事。”斑驳的铁轨模型、复刻的老式信号灯,让百年铁路史触手可及。
在西苑立交桥下,曾经昏暗潮湿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城市活力场。晚7点,立交桥下的灯光准时亮起,篮球场上年轻小伙们挥洒汗水,滑板池边青少年腾空跃起,步行道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悠闲散步。西南侧的休闲活动区,65岁的赵美兰带着舞蹈队排练新学的广场舞,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她们鲜艳的服装与墙绘上的春城美景相映成趣。“这里前几年改造完后,场地宽敞亮堂,还有这么漂亮的墙绘当‘舞台背景’。我们舞蹈队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现在二十多人,每天晚上都准时来打卡。”赵美兰笑言。
“只有走心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金子强说,当市民能在桥下空间触摸到城市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脉动,才是成功的城市更新。如今,昆明的桥下空间仍在持续生长,未来还将探索智慧化改造,让这些“金边银角”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服务市民生活的“永不落幕的公共客厅”。(昆明日报 记者何文静)
相关文章:
- 总成交额超16亿元
- 《集约昆明:沉寂空间变“金边银角”》系列报道之二空地里的昆明新印记
- 仅剩3个名额!龙舟小记者研学营报名将截止,6-15岁中小学生可报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港开幕
- 潮评丨为了打卡丢了安全,这是追的哪门子“王家卫风”?
- 广东87条政策“力挺”文化产业:锁定六大重点领域激活市场潜力和投资热力
- 5大现象已经出现?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买房人了,楼市风向变了
- 出道即顶流,武汉新晋地标+1
- 活化农业文化遗产 门头沟打响京白梨“梨文化”乡村IP
- 西宁这里,精彩不断
- 昆明市区城管部门联合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 演出预告 | 信阳2025“中原文化大舞台”在浉河区即将开演!
- 【5.18】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荣膺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英德打造“周末‘艺’小时”活动品牌
- 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楹联协会工作会议举办
- 放行通车!高新⇋肥西,10分钟直达!
- 让群众更有“医”靠
- 一个景区带火一座城,唐山河头老街“五一”火出圈!
- 揪心!昆明官渡古镇这座百年古塔倾斜 官方回应→
- 一座城市与气候的完美“牵手”:“中国凉都”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