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才能 打破焦虑魔咒
孔德淇
“20岁,再不医美就老了。”“30岁,年入百万是基操。”“35岁,只能去当离职博主。”……社交媒体上,他人的生活似乎永远光鲜亮丽,而自己的生活却仿佛处处是坑。从育儿、读书到求职,从年龄到外貌,焦虑正悄然侵蚀着青年们的人生。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B站发布的短片《消失的青年》,呼吁年轻人摆脱焦虑,勇敢做自己。
社交媒体的兴起,本应是拓宽视野、增进交流的窗口,如今却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焦虑的放大器。短视频平台上,有人展示着20岁就开上豪车、住上豪宅的生活,有人分享30岁创业成功、资产过亿的故事。镜头之外,无数青年在城市的角落为了房租水电精打细算,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疲于奔命。这种虚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比较”成为了青年生活的常态,焦虑便如潮水般漫过理智,让他们忘记生活本就多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
比虚假对比更致命的,是信息洪流中的认知陷阱。“7天编程月入过万”“30天逆袭大V”的“成功学”广告铺天盖地,直击青年对快速成功的渴望。无数人付费追逐捷径,最终却竹篮打水。在这种持续洗脑下,“唯快不破”成了人生信条。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挤进互联网行业,连续3个月每天工作15小时,最后累垮身体、事业无成。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焦虑的缩影。这种片面追求速度与结果的心态,让青年们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彻底迷失对生活的掌控权。
当焦虑成为时代的底色,“青年的消失”便不再是危言耸听。曾经,年轻代表着活力、希望与无限可能,人们总是羡慕年轻人的朝气与冲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庆幸自己早出生几年,这种心态的转变背后,是青年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他们害怕犯错,因为犯错可能意味着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恐惧失败,因为失败可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于是,在本该敢闯敢拼、勇敢探索的年纪,他们选择了退缩,选择了随波逐流。当青年失去了创新与探索的勇气,社会便失去了最鲜活的创造力,时代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但焦虑并非无解,打破这一闭环,需要青年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青年而言,“慢、爱、行”是找回自我的关键。慢下来,别被时代的快节奏所裹挟,给自己沉淀时间;去热爱,找到能点燃生命的火种,真正的价值与满足感,永远藏在爱好的事物里;去行动,拒绝空想与内耗,用实际行动开启探索和尝试。人生的意义,不在别人定义的“成功模版”中,而在忠于本心的坚持与炽热里。
与此同时,家庭请放下“必须成功”的执念,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学校请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为他们点亮探索的明灯;社会请拆除“年龄歧视”“外貌焦虑”的高墙,鼓励勇敢追梦,允许犯错跌倒,让每一份热爱都能野蛮生长。
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统一的成长时区。每个青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别让焦虑偷走你的青春,别在他人的剧本里迷失方向。当青年们学会与焦虑和解,那个“消失”的自己终将“满血”归来。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
- “雪豹之都”首设纪录片基金引关注
- 临沂潘飞,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 规矩方圆筑根基 青春逐梦建新功
- 合水县慈善会联合多家企业在县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盛夏送清凉 企业献真情”活动
- 以火热开局,“赣超”能走多远?
- 12位图灵奖、诺奖得主参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亮点提前看
- 六亩塘镇青年宣讲团进社区 红色故事润童心
- 先锋引领展风采,党员担当谱新篇——记2025年方大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孙万强
- 闯关东广场 花海景观吸睛
- 高校研学游不应只是“打卡”
- 好评中国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书写青春华章
- 7月1日国内油价上调,95号汽油将进入8元时代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愿景发布,宁德时代蒋理:要让能源循环成为一种经济
- 夜读|最高级的自律:把精力留给“可改变之事”
- 在西安,给文物当“医生”
-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
- 从 “上门除螨服务的全球首创品牌”到“睡眠幸福指数管理者”,慕思金管家4.0重塑全球家居服务金标准
- 刚刚,邓紫棋发千字长文
- 刚刚,知名女星发长文:6年,1分钱都没拿到!
- 意大利强推《安全法令》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