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饮品三成冰块,消费者权益不容冰冷对待
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

“明明是卖冰的,还送了杯奶茶”,饮品过量加冰已不是新现象。早在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就曾联合发文,倡议饮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然而,由于倡议不具有强制性,且饮品加冰也着实难有一个统一操作标准,所以,仅靠商家自觉很难解决问题,治理这一痼疾依然离不开外力监督。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自然希望得到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当一杯奶茶中冰块占比过高时,消费者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这实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漠视。
在接受采访时,涉事品牌旗下有门店回应称,“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但如果所谓的标准,就是让大量冰块占据奶茶杯的空间,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近年来,随着新茶饮市场烈火烹油般地扩张,各类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冰加得多了,其他材料自然就少了。这里面的成本控制意图一目了然。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茶饮行业的健康成长。消费者在遭遇类似问题后,可能会对整个茶饮行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行业的整体销量和发展前景。
客观来讲,商业的逻辑是多面且复杂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市场、面对不同消费者,都会选择对于自身最有利的经营方式。但商业世界总归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在追求创新和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企业经营花样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离开“消费者权益至上”这个第一性原理。
于这样的认知之下,相关企业就不能把消费者的吐槽与媒体的监督,当作“挠痒痒”“耳旁风”,而应该真正重视起来,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认真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比如,可以重新评估产品的冰量标准,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加强对店员的培训,确保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准确地满足;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新茶饮是一个千亿规模的赛道,红利尚未见顶,市场仍待开发。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消费者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妻儿。”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商家只有真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去买单。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
- 滴呜——“开”向“远”方!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365天
- 回收处置难,二手交易乱,无3C认证充电宝成“烫手山芋”
- 半月谈:你得的重疾,不是合同约定的重疾
- 网贷风险提示!这些事项千万注意→
- 政策“组合拳”发力 以旧换新激活市场新动能
- 欢迎境内外记者采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 谷歌安卓酝酿AI通知管家,智能划分通知类型
- 企业职工如何申领病残津贴?需满足哪些条件?详解
- 突然崩了!很多人以为手机坏了!官方紧急回应
- 罗马仕深夜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将停工6个月,员工称门禁权限已被取消
- 从古梨园到新农店,“中国雪花梨之乡”如何在拼多多开启新篇章?
- 身价暴涨!这种冷门蔬菜火了,因为一杯奶茶?
- 在横店拍了7天短剧后,热播剧男演员继续兼职陪爬泰山,夜爬799元一单
- 沉浸式非遗街市引爆流量!龙湾版崮安“清明上河图”火出圈
- 首次!沪疆融媒人集体为明日世界打call!
- 科创板设成长层拓宽“试验田”
-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便利店:寻找生存坐标
- 存款送LABUBU盲盒,银行“送礼”年轻态所为何来?|时评
- 金价跳水!上金所紧急通知
- 京津冀鲁1118家医疗机构检验实现结果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