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饮品三成冰块,消费者权益不容冰冷对待
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

“明明是卖冰的,还送了杯奶茶”,饮品过量加冰已不是新现象。早在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就曾联合发文,倡议饮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然而,由于倡议不具有强制性,且饮品加冰也着实难有一个统一操作标准,所以,仅靠商家自觉很难解决问题,治理这一痼疾依然离不开外力监督。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自然希望得到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当一杯奶茶中冰块占比过高时,消费者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这实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漠视。
在接受采访时,涉事品牌旗下有门店回应称,“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但如果所谓的标准,就是让大量冰块占据奶茶杯的空间,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近年来,随着新茶饮市场烈火烹油般地扩张,各类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冰加得多了,其他材料自然就少了。这里面的成本控制意图一目了然。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茶饮行业的健康成长。消费者在遭遇类似问题后,可能会对整个茶饮行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行业的整体销量和发展前景。
客观来讲,商业的逻辑是多面且复杂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市场、面对不同消费者,都会选择对于自身最有利的经营方式。但商业世界总归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在追求创新和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企业经营花样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离开“消费者权益至上”这个第一性原理。
于这样的认知之下,相关企业就不能把消费者的吐槽与媒体的监督,当作“挠痒痒”“耳旁风”,而应该真正重视起来,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认真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比如,可以重新评估产品的冰量标准,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加强对店员的培训,确保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准确地满足;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新茶饮是一个千亿规模的赛道,红利尚未见顶,市场仍待开发。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消费者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妻儿。”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商家只有真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去买单。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
- 预制菜国标草案呼之欲出 争议仍存餐厅须对顾客明示
- 美国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9% 符合市场预期
- “今年欧洲人更想买中国车,太反感美国”
- 抵制恶性补贴!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主要外卖平台
- 转发、收藏!带这些字眼的奶茶,尽量别点!
- 太原这5个项目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定了
- 荆州全面调整社会救助标准
- 特朗普媒体公司与Crypto.com将通过SPAC交易成立加密货币财管公司
- 京东七夕礼遇指南:独家好礼、明星语音贺卡、权威金榜,破解送礼难题
- 青海调整2025年家居消费品换新活动规则
- 西山区打造“心声美一天”融媒科普面对面直播模式,让顶尖医疗资源“云端”惠及基层
- “航旅小U”亮相 为机场航旅提供新服务
- 蓝营民代痛批民进党不给军人加薪 却不断拿钱补助绿媒
- 太平鸟沈阳旗舰店首发皮衣新品,展现品牌“悦享品质时尚”理念
- “蜜雪冰橙”,已拆除!
- 跨越2400公里,高涞携手探索“媒体+”南北协作
- 热搜第一!网友吐槽“月薪2万元吃不起”,知名品牌董事长回应
- 热搜第一!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水果太贵!
- 小学生身高超标,逛海洋公园门票比大学生还贵?
- 滴呜——“开”向“远”方!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