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饮品三成冰块,消费者权益不容冰冷对待
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

“明明是卖冰的,还送了杯奶茶”,饮品过量加冰已不是新现象。早在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就曾联合发文,倡议饮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然而,由于倡议不具有强制性,且饮品加冰也着实难有一个统一操作标准,所以,仅靠商家自觉很难解决问题,治理这一痼疾依然离不开外力监督。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自然希望得到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当一杯奶茶中冰块占比过高时,消费者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这实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漠视。
在接受采访时,涉事品牌旗下有门店回应称,“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但如果所谓的标准,就是让大量冰块占据奶茶杯的空间,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近年来,随着新茶饮市场烈火烹油般地扩张,各类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冰加得多了,其他材料自然就少了。这里面的成本控制意图一目了然。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茶饮行业的健康成长。消费者在遭遇类似问题后,可能会对整个茶饮行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行业的整体销量和发展前景。
客观来讲,商业的逻辑是多面且复杂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市场、面对不同消费者,都会选择对于自身最有利的经营方式。但商业世界总归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在追求创新和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企业经营花样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离开“消费者权益至上”这个第一性原理。
于这样的认知之下,相关企业就不能把消费者的吐槽与媒体的监督,当作“挠痒痒”“耳旁风”,而应该真正重视起来,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认真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比如,可以重新评估产品的冰量标准,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加强对店员的培训,确保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准确地满足;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新茶饮是一个千亿规模的赛道,红利尚未见顶,市场仍待开发。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消费者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妻儿。”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商家只有真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去买单。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
- 实探“中国电子第一街”:AI眼镜屈指可数,但不少AI耳机!
- 5000万元消费券!上午10点开抢
- 青海省商务厅 青海省发改委最新通知
- 中消协发布“五一”消费提示,消费者发现设置最低消费可投诉举报
- 普法时刻 | 警惕“减肥”陷阱,拒绝“三无”产品
- USB 2.0标准迎来25岁生日,至今仍广泛应用
- 泰国11岁男孩体重达150公斤!患自闭症还有“吃土”怪习
- 十连冠!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连续十年排名第一
- “商场同款”有何玄机
- 现制酸奶饮品受追捧,记者探访:有商家一天制售超千杯,市民称配方健康但价格贵
- 美团歪马送酒进入东北市场,首批门店落地辽宁沈阳
- 大连——烟台寻根之旅首发团抵烟 全国首次跨海融媒体行动启幕
- 平台下套,退费困难!婚介连环套围猎相亲者
- 刷刷牙就能瘦?伪科学话术与焦虑营销下的减肥陷阱调查
- 四部门发文明确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标准
- 容声506双净MAX冰箱发布,用科技重新定义健康生活
- 悦达起亚酣战中国油电疆场,探寻中国市场本土化之路
- 酒业观察:头部品牌酒企对当下消费破局有何新思考?
- 黄子韬说为造卫生巾“赌上一切”,是悲情营销吗
- 聚焦第五届消博会|山西省“名优特”精品绚丽登场消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