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威海姥姥”的小院,守护“守护者”的亲人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邓慧慧 威海报道
夏风裹挟着米山水库的水汽拂过山峦,也吹拂着威海临港区蔄山镇管山村中一座特别的院落——这是丛倩倩改造自家小院建成的“英烈之家”,是情感的港湾,更是一位党员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女儿是警察,女婿是军人,身为军警家庭的一员,丛倩倩心中那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让她格外牵挂着那些为国家与人民奉献至亲的家庭。丛倩倩与英烈家属相聚,看到那些为国奉献至亲的家庭,她心被攥紧:“英烈守护国家和人民,我们来守护英烈的亲人,没有英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全家都支持多为英烈家属做些事。接触越深,她越清晰地感受到,丰沛的物质保障之下,许多遗属内心填满了难以言说的孤寂。“特别是逢年过节万家灯火的时候,是他们最孤独无助思念家人的时候。”丛倩倩的心被刺痛了,她决定:再多做一些。温情陪伴英烈遗属成为她多年坚持在做的事。帮助支持了多少英烈家庭她已记不清,却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主角”:“他们为国家为人民牺牲和奉献,我不是主角,只是想多做点事。”
退休后,她与亲家母拿出积蓄,将老宅改造成拥军大院,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陪伴。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烈日下反复敲定每一处细节,在风雨中紧盯每一处安全隐患。历经八个月辛劳,手上厚茧与晒黑的皮肤为证,一座有着温馨的住宿区、宽敞的活动厅、静谧的休憩花园,一应俱全的“英烈之家”建成,被褥、洗漱用品等生活物资也准备得细致周到。“我这里环境好,青山绿水,村民们也热心淳朴,威海也是个好地方,烈士遗属们想来就能来,我这里免费提供食宿。”
她深知,“冷清”是节日里烈士家人最深的痛。于是,她和家人成了遗属们没有血缘的“亲人”:陪他们聊天解闷,带他们看海散心,为他们举办生日会和节日庆典。这份守护的微光,也照亮了下一代的路。丛倩倩的女儿将母亲的牵挂默默接过。2024年国庆节,温涛烈士的妻子和儿子温钧皓来到威海,在小院里与丛倩倩一家共同庆祝祖国华诞,丛倩倩的女儿也像家人般全程陪伴。她们一同踏上刘公岛,在甲午故地的海风里触摸历史的风骨。现役军属的温暖与英烈遗属的思念交织,守护的薪火悄然传递。

今年6月16日,温涛烈士的妻子搬新家,丛倩倩按威海娘家人的老礼儿,寄去了精心做的花饽饽,包括支锅糕、元宝、石榴、鱼等寓意吉祥的造型,送上自己的祝愿。“我就是她的娘家人,孩子的‘威海姥姥’——孩子的亲姥姥是‘长沙姥姥’。”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血缘。
小院建成后,不乏人看中这里的雅致,想租用场地。“坚决不租!”丛倩倩的回答斩钉截铁。在她心中,这里承载着更重的分量——是烈士遗属和村里老人们的宁静港湾。
身为老党员,丛倩倩守护的半径不断扩大,关怀的目光投向本村的残疾军人、留守老人、老党员们,送米送面解燃眉之急,更以真诚的陪伴熨帖心灵。为了给不适应新时代娱乐、“想念老时光”的村民们更多陪伴抚慰,院内挂起红横幅:“乡村小舞台,想唱你就来”。吕剧老调、革命歌曲在院中悠然响起,老人们深埋的情感记忆倏然被唤醒。许多老人长期留守,孩子不在身边,元宵节形同虚设,有人竟十余年未尝过元宵滋味,丛倩倩便挨家挨户送去汤圆……自小在管山村长大,乡亲们递来的一块地瓜干、一句暖心话,这些无数朴素温情回忆,支撑着她考上了大学、工作、退休。村子老了,回馈乡亲也是她的愿望。
村民默默以行动回应这份心意——清晨,头茬韭菜、新鲜的方瓜被悄然放在小院门口。丛倩倩知道乡亲们也把最好的留给她,回馈她的关心:“乡亲们送来我院子里的菜都能摆满,我想起来都特别感动。父老乡亲们说我是个‘傻闺女’,有东西不知道留给自己,我懂,他们是把我当自家人。”

当小院故事通过自媒体“一个院子俩亲家”传播,后台涌入无数私信和评论,许多人热切询问:“我们能做点什么?也想尽一份心。”“很多人是看到我在实实在在做事情,想加入进来、出份力,”丛倩倩坦言,“我都一一婉拒了。我理解大家这份信任和共鸣,这是正能量。但我不打算做公益组织,我们就用积蓄和退休工资,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做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她的愿望始终清晰:“只希望更多人知道,威海有个小院,永远敞开怀抱欢迎全国的烈士家属。威海是革命老区,每个人的一点微光,就能汇成温暖的星河。”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常让丛倩倩思索党员身份的意义,也让她将目光投向村里那些无声诠释着初心与奉献的老前辈。村里有十几位党龄五十年以上的老一辈党员,他们的一生,是无声的奉献篇章。“‘七一’前,我请这些老党员来我这儿一同庆祝党的生日,当时和老党员们闲聊,于永国老人第一时间想不起来自己哪年结婚,但清楚记得哪年哪月哪日入党——他入党61年。老一辈人建设米山水库,那是肩扛手抬出来的,养育了咱威海几代人啊!”丛倩倩的声音带着敬重,“于老就是‘挖井人’,可为了水库,他带头淹了自家的房子……”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润泽着她作为党员回馈社会、奉献自我的每一步,也驱动着她反哺乡亲、关怀残疾军人、照顾孤寡老人的心。“尽社会责任,就是我的党员初心,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她含泪攥着衣襟,郑重地展示胸前的党员徽章,声音轻柔却坚定,“有的老人一百岁可能不知道它究竟是代表着什么,可他们认得清身上戴着这个标志的人,会真心实意地帮他们。这份信任,就是对党最深沉的爱。”
相关文章:
- 初心故事|“威海姥姥”的小院,守护“守护者”的亲人
- 记者在一线丨四代人同来扫墓!烈士蒲文常英魂78年后终回家
- 南山荔枝迎来销售高峰 百年老树果实受欢迎
- 我是山东人丨一条邮路,连通历史记忆与亲情归宿:邮递员王成团为烈士铺就“回家路”
- 章丘区绣惠街道桃花山新村: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 多次立功的烈士之子巴特尔,讲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 如何提升流动党员管理效能?普陀区有妙招
- 在大理和非洲,寻找土地的同一个未来
- 在上海,追寻"五卅运动"的城市印记
- 聚“绿”生金 点亮共富图景
- 三代人当兵不忘先辈 烈士寻亲活动找到第一位烈士家属
- 一个科室两个英雄!"90后"药剂师捐献造血干细胞
- 扶风县午井镇:党员干部齐发力 全力抗旱保丰收
- “云南宜良山鸭科技小院”产业研讨会举行
- 烈士后代拒收慰问金引网友热议山东人,纷纷“破防”晒经历,夸赞大义山东人有担当,“朴实的人 骨子里透着光”#山东人 #烟台 #热议 #烈士回家 #山东
- 皖中评│合肥“一棵树”凭啥上了热搜?
- 威海最新人事任免
- 邯郸:麦田春管尽显“科技范”
- 缅怀公安英烈,弘扬忠诚警魂!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 讲述“云间英烈”故事,松江亲子家庭在这里共读红色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