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高分辨成像技术
新华社合肥5月12日电(记者戴威)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传统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受到单个孔径衍射极限的制约。为突破这一极限,研究人员致力于发展各类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例如,事件视界望远镜构建了一个地球尺度的合成孔径。但由于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不稳定性,事件视界望远镜所采用的基于振幅干涉的合成孔径技术很难直接应用于光学波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提出强度干涉成像技术,其应用于光学长基线合成孔径成像具有独特优势,但当前该技术仍局限于恒星成像等被动成像应用。
为实现远距离非自发光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并抵抗大气湍流,结合主动照明的强度干涉技术成为极佳的候选方案。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远距离热光照明方案和鲁棒的图像重建算法,强度干涉技术应用于主动合成孔径成像领域仍具挑战性。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开发一种多激光发射器阵列系统,通过大气湍流的自然调制,巧妙合成多个相位独立的激光束以实现远距离赝热照明。
在1.36公里城市大气链路外场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构建发射阵列照射目标,相邻发射器间距为0.15米,大于大气湍流的典型外尺度,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经过大气传播后具有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同时,构建的接收系统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0.07至0.87米的干涉基线,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以测量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鲁棒的图像恢复算法,最终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研究人员介绍,该工作为远距离、高精度的遥感成像和日益重要的空间碎片探测等应用场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中国科学家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高分辨成像技术
- 新华全媒+丨国际护士节:“提灯天使”的变与守
- 投票通过,马斯克的星舰基地成了一座“真正的”城镇
- 向数字时代比个“新”——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盘点之三
- 整治AI技术滥用!中央网信办出手
- AI大模型正融入日常生活
- 京冀联手研发!一套灌溉技术一年节水超1亿立方米
- 四维图新精彩亮相2025上海车展 筑牢安全底色助推可信赖的智驾技术演进
- 全球首部AI电影登陆院线:70分钟的长片,AI怎么做?
- 全球首款TEAKEN数字茶饼景迈山首发 科技重构普洱茶信任体系
- 机器人颠覆传统手术,术锐演绎“刀尖”上的中国创新
- 武汉市北斗产品规模化应用供需对接暨武昌区“江城红链益企行”活动成功举办
- 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工业派”黑马,首个“省战新直投项目”实现硬核突围
- 硬核对决!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亮点纷呈
- 看有“味道”的电影 吃打印的巧克力 科技带来全新感官体验
- 中国作物学会组织专家团在临县开展春耕备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
- 容声506双净MAX冰箱发布,用科技重新定义健康生活
- 透视资本市场“科技叙事”:向新、向智、向实
- 2030年中国移动技术贡献预计达2万亿美元
- 金蝶云数智化转型大会武汉站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