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陪聊,抢得走心理医生的“饭碗”吗?|行业 Mapping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8:01:00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医疗领域,AI大模型最好的落地场景是什么?

如今,从影像筛查、病理诊断,到能看病的医生“智能体”……AI公司们几乎想要无死角地覆盖医院内的每个角落。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就是AI心理健康。

的确,AI具备成为“廉价心理咨询师”的潜力。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倾听和共情,这正是生成式AI擅长模仿和学习的能力。而且,它能7x24小时在线、不知疲倦,在学习海量案例后,它给出的答案甚至比一些新人咨询师还要好。

从市场维度,今年2月,头部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好心情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宣布将重点开展AI心理陪伴机器人研发;初创公司中,西湖心辰、镜象科技等新锐AI心理健康类企业逐渐展露头角,或主打泛情感类的“AI陪伴”,或寻找与实际临床需求结合的可能。

一片火热中,AI是否已经做好承接人类情感托付的准备?能否替代人类做专业的心理健康风险评估和决策?

AI“心理医生”:

更适合疏导情绪,而非处理“重症”

AI大模型擅长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很巧,心理医生也是。两者的结合似乎顺理成章。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时,就曾有学者试图让计算机来给人做心理咨询。后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的“人机交互”一直是热门的探索方向。只是受限于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机器反馈往往比较生硬和流程化,很难真的满足“情感需求”。

如今到了AI时代,一个学习过大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真实案例对话、且具备“思考”能力的AI,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互联网大厂成为这一波AI+心理健康热潮中,最重要的先行者。比如,京东健康的“聊愈小宇宙”(基于“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推出)、阿里云旗下主打情感陪伴的行业垂类模型“通义星尘”,可以算作大厂亲自下场的典型。

而另一类如百度、字节,则通过投资进入到了AI+心理健康赛道。以百度为例,2023年,百度就投资了主打AI情感陪伴产品开发的西湖心辰,后者的通用“西湖大模型”累计服务的C端用户已近千万。

这些大模型产品主打高情商,能“陪聊”、也能做“情绪引导”,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AI+心理健康产品的开发思路。

近年来的社会压力之下,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普遍,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成熟、专业的心理医生依然是稀缺资源。

在院内,心理科不属于一家医院重金投入建设的科室,尤其在基层,部分医院甚至缺少精神心理科的配置。如果向院外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又面临价格高昂、专业资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吕伟如今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早年间,到他门诊看病的人还没有那么多,且九成以上都是重型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又哭又闹、又喊又叫的那些人”。

但这几年,他注意到,前来就医的人显著增加,而且普通临床心理科的门诊量渐渐远超严重的精神障碍门诊,焦虑、抑郁、失眠成了大多数。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到疾病的程度,只是遇到了情绪问题,不知找谁,只能来求助医生”。

这一部分“轻症”,恰恰是能够交给AI来“分流”处理的。

今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研究显示,由达特茅斯学院团队开发的一款AI心理干预机器人Therabot,就展现出了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潜力。

在一项纳入210名重度抑郁/焦虑等症状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经过与Therabot为期4周、平均6小时(约等于8次传统心理咨询治疗)的互动后,患有抑郁症的参与者的症状平均减少51%;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参与者的症状平均减少31%。且后续问卷调查称,参与者和Therabot建立的信任“与人类治疗师相当”。

研究团队对外表示,他们开发这款AI产品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而是“填补空缺”,帮助更广泛的人群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思路,与国内的开发者们不谋而合。

目前,AI+心理咨询产品大多还处在早期阶段,哪怕是市面上那些宣称“高情商”的AI大模型产品,聊天能力依然有限,“AI味儿很重”。有长期试用AI咨询心理相关问题的用户提到,AI“套路很明显”,它往往会先安抚情绪,再表示理解,“以我懂你的姿态罗列怎么做”。

之所以会这样,或许是受学习的语料所限。传统的心理咨询中,时间、流程基本固定,由咨询师逐步引导来访者说出困惑。但AI的语境下,主动权在用户手里,聊什么、聊多久、怎么聊都很难把控,相当于既有心理咨询模式被打破了,如果“仍用传统心理咨询案例、数据喂养AI”,或许很难达到应对自如的程度。

此外,受伦理、医患责任归属等限制影响,主打泛情感需求的AI们也很难触及严肃医疗、诊疗问题。一位心理咨询师提到,她就曾遇到过一个案例,AI没有识别出用户言语中隐晦的自杀倾向,甚至还在“鼓励其行动,勇敢做自己”。

在专业的医疗机构中,心理科和精神科“往往是密切合作的”。遇到这类风险时,可以直接将其转诊至精神科,评估是否存在自身安全风险、是否需要用药治疗。但在AI这里,缺少后续的衔接机制,就意味着它永远无法真正达到一名“心理医生”的水准。

“更好的方式是将AI当成轻松版本的情绪出口,只是找个渠道来把需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这就够了。”前述心理咨询师认为。

做效率工具,可筛查、可辅助康复治疗

除了“性能”之外,困扰“AI陪聊”产品的另一个问题或许在于商业化。和大部分想直接做C端付费的产品一样,尽管情感陪伴的潜在用户群体数量很大,但难以构成长期付费意愿和规模效应。

本轮由AI技术驱动的产品出现之前,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资本、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催化下,心理健康赛道在前几年时也曾出现过投资“小高峰”,并跑出过几类成熟的企业和产品模式,比如主打线上心理咨询的平台类企业简单心理、壹点灵、易心理,以及和精神心理相结合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如好心情、昭阳医生。

但这一时期,企业的商业化路径仍然是高度和“药”“医”绑定。纯粹面向C端用户的“线上咨询业务盈利并不容易,甚至可能要贴钱进去”。

考虑到“陪聊”效果有限,现阶段,AI+心理健康类产品可能也无法免俗。一位选择暂不开发To C产品的企业从业者甚至打了个比方:“什么时候小孩子都能一直和AI聊下去了,付费订阅才有希望。”

如今的开发者认为,“需要找到一个足够细的场景切入”,比如解决“整个诊疗链条中的某个环节的效率或重复劳动问题”,让产品变得“更加有用”。

一为从事脑疾病类数字化产品开发的企业人士提到,他们开发了一款面向认知障碍人群的Agent,主要提供相应认知训练。因为相较于正常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对话一般比较简单、程序化,这类过去由人来做、但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的训练工作,由AI来做会很合适,“因为AI不会丧失耐心”。

另一方面,从需求更明确的B端/G端寻找落地场景,也是一条相对畅通的路径。

比如,百度投资的另一家AI心理诊疗类企业镜象科技。模式上,镜象科技的产品覆盖心理健康领域从筛查、诊断到干预的整个流程,主要为学校、政府、企业及公共机构等B端用户提供医疗级心理健康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底,镜象科技已为国内200余家学校提供了筛查服务。

相较于“从头做起”的初创公司,互联网大厂通过将AI心理健康产品和原有医疗业务相结合,或许也是一种方法。比如京东健康,药品销售是其健康板块的核心业务。据医疗垂直媒体《健闻咨询》报道,“聊愈小宇宙”虽然本身是免费的,但“可以链接药品销售业务”,或向入驻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的实体机构引流,“由AI陪聊转至线上服务的比例大概为百分之一”。

有从业者认为,相较于已经发展多年、模式成熟的线上心理咨询平台,或互联网医疗机构类企业,目前,“主打AI+心理健康类产品开发的企业仍处在早期阶段”。“虽然整体发展得很快,但还没有非常突出的企业跑出来,也很难断言哪种类型的企业会成为绝对头部。”

在这场尚未有定局的赛跑中,谁会领先,又将跑向何方?

企业Mapping

京东健康:2024年,基于自研“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推出AI心理陪伴师“聊愈小宇宙”,可提供即时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工具,以及由专家录制的心理健康课程等服务。可通过京东APP内搜索跳转,或通过独立微信小程序进入。

阿里云:旗下拥有主打情感陪伴的行业垂类模型“通义星尘”(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打造),是阿里云在2023年云栖大会上发布的八大行业模型之一。可以自行定义人设、角色定制,并提供侦探推理、情感树洞、职场陪练、恋爱陪伴等多种应用场景。

好心情:成立于2015年,国内领先的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近期,公司完成由徐州产投、中信医疗基金等机构投资的新一轮数亿元融资。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AI心理陪伴机器人和AI诊断技术的研发创新。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融资中,,字节跳动也是重要投资方之一。

西湖心辰:由前谷歌AI科学家蓝振忠于2021年创立,已自研通用大模型“西湖大模型”,并基于此推出一系列覆盖心理健康、情感陪伴、内容创作等领域的产品。目前已累计服务上百家B端企业用户,近千万C端用户。投资方包括汤姆猫、蓝驰创投、凯泰资本、百度风投

镜象科技:围绕心理健康的“健-筛-管-治”全链条构建服务体系构建了近 20 款产品,是一家可提供完整闭环服务的AI心理诊疗公司。2024年年底时完成Pre-A轮融,投资方包括百度、分寸资本。

领本AI:2019年开始涉足AI+心理健康领域,推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感识别大模型Emo GPT。公司主要聚焦于校内场景,已服务全国 23 个省份的1万+所学校,日均服务超 3 万例咨询。现已完成超千万元Pre-A轮融资。

心纪源:核心产品为主打AI陪伴的互动产品“林间聊愈室”,以AI卡通动物形象作为“聊愈师”,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与AI动物聊愈师进行对话,提供建议或者情感陪伴。

心跃智能:正式成立于2024年,主打面向心理健康专业从业者的AI辅助软件,提供“AI工具+客户管理”平台,包含接待来访者的心理评估、会谈对话总结、咨询师个人专业成长等内容。2024年8月,心跃智能完成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