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合肥又“造星”!“海哨二号”万米高空打开探地“彩超”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0:20:00    

“合肥造”卫星发射!8月19日15时33分,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卫星”)参与研制的“AIRSAT-05星/海哨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8月20日下午,该卫星首次开机成像成功。

作为我国首颗具备全极化业务化观测能力的商业SAR卫星,“AIRSAT-05星/海哨二号”在进入距地500多千米的太空轨道后,可开启探地“彩超”模式,不仅能够达到1米的分辨率,还能“听”风速,观水流流速。后续,该卫星的运维将在合肥开展。

“海哨二号”发射瞬间。

信息更多

开启“彩超”模式 数据转图片直接“星上处理”

这一卫星有何特别之处,能称作“全国首颗”?

中科卫星高级副总裁路兴强的回答简单而有力:“能做‘彩超’。”

“一般商业SAR卫星都是单极化,可以简单化理解为‘黑白照片’,而我们的则是‘彩色照片’,更形象地来说,就像是给地球做‘彩超’。”路兴强介绍,“AIRSAT-05星/海哨二号”能够通过同步发射、接收横向及垂直向的电磁波,获得更多信息数据,就像给图像开启了“多通道”,反映出来的信息自然也就更多。

具体能捕捉到哪些信息?比如,风速、水流流速,乃至土壤的含水情况。

“想象一下在辽阔的海面上,这颗卫星不仅能够数出来海面的船舰,还能测出海面的风速是多少、海冰有多厚,海面情况监测可以说是一览无余。”路兴强表示。对应到陆地上,这颗卫星则能观测到河流的流速,分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在灾害应急以及国土规划监测等方面,“AIRSAT-05星/海哨二号”都显示出超强能力。

此外,“AIRSAT-05星/海哨二号”集成了高性能智能化的在轨处理模块,可实现高质量在轨SAR成像和冰、海信息智能提取。

据了解,传统的卫星“数据转图像”,需要循着“操控站-数据处理中心-终端用户”的链路,用时1-2个小时,而“AIRSAT-05星/海哨二号”基于自身搭载技术,可完成太空中的“数据转图像”,加上在接收地搭起“便携站”,十几分钟即可达成图像传输的任务。“地面传输速率受到多种因素限制,直接‘星上处理’,简化了流程,提升了速度,就像开启‘绿色通道’。”路兴强表示。

视野更宽

在500多千米高空,能数清地面停了几辆车

能做“彩超”,还能变焦。是卫星,也是“变焦望远镜”。

该星主载荷为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支持波模式、聚束、条带、扫描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聚束模式能够达到优于1米的分辨率,条带模式为3米分辨率、30公里幅宽;到全极化扫描模式,则为62米分辨率,250公里宽幅。

“就像显微镜能够变换倍率,相机能够变焦,‘AIRSAT-05星/海哨二号’同样能够支持不同的分辨率,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普查和详查。”路兴强表示,在聚束模式的1米分辨率下,该颗卫星能够在500多千米的高空,数出地面的停车场停了几辆车。

变焦、数车,这个技术还并非“独家”。“AIRSAT-05星/海哨二号”的超强“业务能力”展现在它的“大眼睛”上。

“一般卫星的幅宽,也就是视野范围,大多在10公里左右。”路兴强打了个比喻,“相当于‘麦秆里看地球’,或者说是‘管中窥豹’,但‘AIRSAT-05星/海哨二号’的幅宽可以达到超300公里,视野拓宽了30倍。”

技术刷新

既是“轻量化”又具“超强业务”

天上“飞”着的卫星,少不了来自地面上的创新。

从2022年起,中科卫星便开启了“AIRSAT-05星/海哨二号”的研究。其参与工作包括总体设计、整个卫星平台和SAR载荷以及卫星的运营等。

谈及整个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路兴强表示,是怎么用“小马拉大车”:“需要在保证其重量和尺寸都尽量低的情况下,把各种高精尖设备搭载上去。”

一方面尽量轻量化设计,另一方面需要达到“超强业务能力”,当前的“AIRSAT-05星/海哨二号”重量在440公斤左右,尺寸为1.5米见方,能够完成300公里幅宽,及全极化成像,研发团队已经将“杀手锏”尽数用上。“不仅在国内,即便与国际上的商用卫星比较,我们很多指标也都是领先的。”路兴强说。

“后续,‘AIRSAT-05星/海哨二号’的运维将在合肥开展。”路兴强表示。随着“AIRSAT-05星/海哨二号”顺利入轨,合肥也再次刷新“造星”的技术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星还将与2024年12月发射的“AIRSAT-08星/海哨一号”低倾角轨道卫星以及AIRSAT星座多颗在轨卫星形成多轨道面、多维度、多频段观测体系。

据了解,目前,中科卫星已实现8颗卫星在轨运行,预计年底前再发射3颗卫星,计划于2026年完成一期共21颗卫星的组网目标,为全球用户提供高时效、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服务。

延伸阅读

天空闪耀“合肥星”

“AIRSAT-05星/海哨二号”,也是合肥“造星”的缩影。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合肥星”闪耀太空。

从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到“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再到2023年9月升空的“合肥高新一号”,合肥的“卫星家族”加速壮大。

当前,合肥市以遥感卫星和数据应用为核心,系统构建“上游功能材料、关键部件,中游星座运营、卫星测运控,下游数据应用、软件开发”产业体系,目前已集聚企业和机构超150家。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新闻记者 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