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诈骗套路”律师教你见招拆招
新疆网讯(记者饶俊华)近年来各类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老年人由于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为帮助老年朋友识别和防范各类诈骗陷阱,8月12日,“晚报融媒帮您办”律师团成员张宇晗针对常见的老年人诈骗类型进行了专业解析,并提出实用防范建议。
陷阱1 听讲座领鸡蛋
●李女士:我母亲最近经常参加养生讲座免费领鸡蛋活动,经常和院里老人相互交流哪里听课有免费鸡蛋和礼品赠送,结果昨天买回来一堆没听过的保健品。
●张宇晗:这是最近比较常见的保健品诈骗模式。老年人十分注重养生,诈骗分子借此诱导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夸大功效或毫无用处的保健品,一些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会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各种“神奇”偏方疗法。
诈骗分子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租用专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
●防诈提示:面对保健品诈骗时,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诊治,相信医生。不要从非法渠道购买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可能会加重病情。
陷阱2 AI换脸视频电话
●刘先生:我退休几年了,身边一个老同事前段时间收到好友视频电话,对方称急需借款周转,同事于是转账2万元,次日联系好友核实,发现对方账号被盗,视频系AI换脸合成,钱款也被多次转移至境外账户。
●张宇晗:通过AI换脸进行视频合成、实施诈骗的行为,是利用新技术进行的诈骗,与传统诈骗行为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以诈骗罪论处;对于为利用“AI换脸”实施诈骗行为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的,将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防诈提示:人脸识别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不可匿名性,一旦泄露,极易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还可能威胁公共安全。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为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需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多重验证身份:涉及转账时,务必通过电话、线下见面等渠道二次确认。保护生物信息:切勿随意上传高清人脸照片、声音、指纹至不明平台。及时报警:若遭遇AI诈骗,立即保存证据并报警,同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
陷阱3 “高价回收”收藏品
●刘先生:我父亲参加了几次古董文物收藏品展示活动,去的全是老年人,现场还有专家鉴定,我父亲买回来几千元的东西,说具有收藏价值,我在网上搜了一下,那些仿古的物件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张宇晗:收藏品诈骗的受害者多数是老年人,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了老年人喜欢收藏东西,但又对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不会辨别真伪,就以“高价回收”作为诱饵来吸引老年人进行购买。
为了促成老人最终付款,骗子还会安排专人扮演“托儿”的角色,在此骗局中大都会承诺“回购保本+合同保障”。通常情况下,有了溢价回购的承诺和合同保障,很多老人最终同意付款。
●防诈提示:拍卖藏品,要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拍卖公司在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署藏品回购合同时,建议寻求律师帮助。
老年人参与收藏品投资或者拍卖时,不要轻信电话、网络、电视推销,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发觉要及时报警。
陷阱4 “中一等奖”诈骗
●吕先生:我爸前两天神神秘秘,背着我们打电话,听到他说一等奖时,我和妻子都感觉到不对劲,立即追问,才得知他收到一条中奖短信,还信以为真了,幸好我们及时制止没有造成损失。现在,这种诈骗都无孔不入了吗?
●张宇晗:这种中奖诈骗主要通过信息群发“钓鱼”,对“上钩”受害者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或者互联网软件群发虚假中奖信息或邮件,受害人一旦联系兑奖,犯罪分子就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滞纳金”、“违约金”等各种名目要求受害人汇钱,实施诈骗。
●防诈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年人平时一定要注意增强防骗意识,收到类似中奖信息时千万不要轻信,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以免上当受骗。包括我们平时网购拆开包裹时会收到商家提供的刮刮乐中奖卡片,上面的二维码也不要轻易扫,不仅会泄露我们的信息,还有可能插入非法链接转移我们的财产。
陷阱5 低价旅游诈骗
●方女士:我母亲被邻居阿姨拉去听了几次养生课,这两天吵着要报名去免费旅游,我担心她被骗,不让她去,她现在天天跟我闹脾气呢,我该怎么让她提高警惕呢?
●张宇晗:这种针对老年人听课后的免费旅游活动一定要拒绝。因为,诈骗分子以不合理的免费或低价组织老年人旅游,然后途中通过强制、诱导、忽悠、捆绑销售等手段,诓骗老年人以高价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等牟利。
●防诈提示:提醒老年人要学会甄别旅游机构的资质,主动拒绝“不合理低价游”,不盲目追求便宜,签约正式旅游合同,当自己不能辨别真假的物品谨慎购买,在旅游消费时,务必索取发票、收据等凭证,以便事后维权。
律师提醒
有人让你出钱,一定多个心眼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赚大便宜”“不劳而获”的念头,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一定要多一个心眼,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
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财产安全,就当前社会活动中针对老年群体频发的各类欺诈行为,张宇晗律师特作如下法律风险提示:须深刻理解并谨记,在市场经济与法律框架内,凡以“无偿”“超值回报”或“零风险高收益”为诱饵的承诺,均显著违背基本经济规律与公平交易原则,其法律效力及真实性存有重大瑕疵。
法律明确禁止以欺诈手段侵害他人财产权。对任何以“小额投入换取超额回报”或“不劳而获”之宣传,均应保持高度警惕。此类主张往往构成非法集资、诈骗或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典型特征,其目的是非法占有您的财产。
如察觉可能遭遇诈骗,或财产权益已受侵害,请立即停止后续财产交付行为。妥善保存相关证据(如通讯记录、宣传资料、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记者饶俊华)
相关文章:
- 破解“养老诈骗套路”律师教你见招拆招
- 舞出健康与热爱 2025年昆明市老年人广场舞比赛圆满落幕
- 近期多发!警惕新型“直播荐股+黄金(现金)交易”诈骗,泉州已有人上当!
- “长安的荔枝”,能否救西安的旅游?
- 2025河南省文化旅游消费季启幕 多维呈现“老家河南”古今魅力
-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诈类型
- 老年人如何科学减重?专家推荐的“211减脂饮食法”了解下
- 曲靖罗平县徐霞客研学游基地正式揭牌,文旅融合再添新地标
- “四山两江”绽放香江!佛山参加第39届香港国际旅游展
- 工行咸阳兴平市西城支行机智识破保健品陷阱 避免老人损失七万元
- 公路驿站+一路美景,济南最美旅游公路焕新迎客
- 父亲把房子送给孩子后还能要回吗
- 平顶山高新区:防范养老诈骗 共护幸福晚年
- 文旅体验升级,新场景催生贵州“五一”旅游消费热
- 瞄准京津游客与重点旅行商,河北文旅赴京推介双渠道“引客入冀”
-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五一”假期全国大部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出游
-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五一"额尔古纳高站位推进全方位提升
- 太原开通两条旅游公交专线 购票当日可不限次乘车
- 台“观光署”要求旅游业者“劝阻”游客赴陆 国台办:倒行逆施,践踏人权
- 赏金500至5000元,湖南一地发布悬赏公告!